管理之道,知人善用
来源: | 作者:hnkc88 | 发布时间: 2020-12-23 | 1171 次浏览 | 分享到:
管理之道,一是善于决策,一是知人善用,一是检验监管。今天讲,如何知人善用。

    《道德经》第33章开篇,老子就直言相告:“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老子是说:要做一个明白人,眼睛既要向外看,也要向内看,更要做到内外的和谐统一。但生活中,多数人是处在无明状态中的。“无明”并不是不聪明,而是没有明心见性,忘记了真正的自己和本真。所以,能看穿别人,这不算厉害,那只是小聪明而已;真正厉害的人是“自知”——也就是能把自己看穿,能看到自己的盲点。所以,有自知之明的人很可贵!

     “知人者智”中的“知人者”表示了解别人的人;“智”表示聪明、灵活。 这四个字的意思是,要了解一个人的情况,比如他能否成为自己的合作伙伴?能否作为自己成家立业的人选?值不值得深交?这需要我们有一定的心智,才能从别人的一举一动、一饮一啄中,发现蛛丝马迹,进行准确判断。

     “知人”可以分为以下六步:

       第一步:知人之智——就是清楚别人有多少智慧、有什么才能、擅长什么。

       第二步:知人之德——就是清楚对方的德行怎么样。因为才华是翅膀,但德行是指南针。有才华但方向错了,有时造成的危害会更大!

       第三步:知人之用——就是德才兼备还不够,知人必须从“德、能、用”三方面综合考虑,也就是说要把一个人摆在合适的位置上。比如淤泥放在室内就是碍眼的垃圾,但若放在池塘里,就能滋养出圣洁美丽的莲花。

       第四步:知人之机——就是无论用人、交友、还是修道,都讲究“时机”。不对机,有时不但事倍功半,甚至还会徒劳无功。如果能在对方最需要的时候、以他能接受的方法,让他根据自己的天赋性格填写出自己生命力量方程式的愿景目标,那就像以前是我们推着一辆熄火的汽车往前走,自己累,汽车也累;而现在是汽车自己打着了火,动力十足地奔向了目的地。

      第五步:知人之毁——就是我们生命中会出现很多人,有的人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用这样的人,一定要慎重。

      第六步:知人之败——就是知道这个人有可能在哪些方面失败?失败比毁灭的后果要好一些,但我们也要尽量引导他避开这个“坑”。

      以上这“知人六步”,其实就是让别人做最擅长、最容易成功之事。如此,别人成功了、幸福了,那我们也跟着成功了、幸福了。这样,也才能确认自己是不是属于“自知者明”的范畴。

       所以,老子说的“知人”,不是让我们去利用人、使唤人或把人分成三六九等,而是让我们“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然后与他人取长补短、和睦相处、共同发展——即使他人有毛病、有缺点,那我们也要帮助他人改正缺点,发挥优点,让他到达自己合适的位置,这才是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的道理。同时,这个认知不能是僵化的!因为人是不断变化发展的,我们也需要不断更新、不断完善对他人和对自己的认识,这样才能使自己变得更好和更完美。

      鲁襄公三年,晋国的中军尉祁奚告老还乡,晋悼公向他询问代替他的人选。

      祁奚称赞解狐,推荐他接替自己的位置,晋悼公听了大吃一惊!说:解狐不是的的私敌吗?祁奚说:“您问的是谁最合适,并没有问谁是我的私敌呀!”晋悼公赞许的点点头,并任命解狐担任中军尉,没想到解狐还没有上任就突然得急病死了,晋悼公非常地惋惜,于是悼公又去问祁奚还有谁可以胜任?祁奚说、:“能胜任这个工作的,现在要数祁午了,”晋悼公听了不禁睁大眼睛,惊奇地说:“祁午不就是你的儿子吗?”祁奚说:“不错,您问的是谁最能胜任这份工作,并没有问谁是我的儿子呀!”晋悼公打心眼里赞赏祁奚不避亲仇,唯才是举的高风格。于是下令任命祁午为中军蔚。

正版资料大全

     毛泽东不仅用兵如神,而且用人如神!也许有人会说,用错了林彪等。其实,说这种话,只能说您不了解历史!毛泽东用人之神,仍然是集古今中外之大成,诚可谓“前无来者,后无追者”!他不仅善用个人之所“长”,而是讲究用一个团队之所“能”。

      毛泽东身边聚有一批能征善战、智勇双全的将领。毛泽东对军中诸将的指挥才能、谋略水平、品质特长知之甚深,因而能因其特点委以重任,并让其优势互补,发挥出“超能”,可见其,识人如炬,用人如神!

       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将统战、作战计划等方面的事都委托给善于出谋划策的周恩来,自己只关注最关键的主要问题和最主要的战场。毛泽东在发出作战电报前,总要征求其他四大书记的意见,如果情况紧急,往往只征求周恩来的意见。周恩来所起的实际上是副统帅和总参谋长的作用。

       毛泽东称朱德“肚量大如海,意志坚如钢”,并在许多时候都将军队建设方面的事交给朱德。遇有大事、急事、,也常委托朱德去办。如解放战争初期,毛泽东曾让朱德以总司令的身份去晋察冀解决作战一度不顺的问题。朱德不负重托,指导和帮助晋察冀野战军连续取得清风店战役和石家庄战役的胜利,探索出打攻坚战的经验。


       毛泽东用“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的诗句,高度评价彭德怀卓越的军事才能和大无畏的作战精神。每遇战争的危急关头,毛泽东都让彭德怀担当重任。1929年,他将保卫井冈山的重任交给彭德怀;解放战争中,西北战场最为艰苦,他任命彭德怀为西北野战军司令员兼政委;朝鲜战争爆发,他又任命彭德怀为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兼政委。

      毛泽东对林彪善用疑兵、善打巧仗、善从侧翼和敌后发起进攻和使用计谋等指挥才能十分欣赏,常常在战场上委以重任。任命林彪为红四军主力团的团长;任命年仅23岁的林彪为红一方面军主力红军红四军军长;任命林彪为八路军一一五师师长,该师首战平型关,威名扬天下。三大战役也是林彪指挥首开东北战役大捷的。但毛泽东也经常十分严厉地批评林彪的一些做法。

       毛泽东对刘伯承的军事才能也颇为推崇。长征途中,毛泽东任命刘伯承为长征先遣队司令员。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毛泽东让他与邓小平搭档,一个举轻若重,一个举重若轻,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毛泽东很赏识邓小平举重若轻、大刀阔斧、干脆利落的工作作风。1947年,毛泽东让他和刘伯承一道挺进中原,跃进大别山。淮海战役中,毛泽东又任命邓小平为总前委书记,随后又让他指挥渡江战役。

       毛泽东多次称赞说,贺龙有三条:对党忠诚,对敌斗争坚决,联系群众。解放战争时期布置陕北工作时,毛泽东将前方交给彭德怀,后方交给贺龙。贺龙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全力支持和保障了西北战场的作战供给。

       毛泽东选用罗荣桓作为林彪的搭档。罗荣桓任红四军政委后,十分注意遇事与林彪商量,大事讲原则,小事讲谅解,与林彪配合得很好。毛泽东对此很满意。罗荣桓后来担任东北野战军政委等职,与林彪一道指挥东北解放战争。

      毛泽东对粟裕在苏中战役中七战七捷予以很高评价。解放战争初期,粟裕在南线屡战屡胜。毛泽东不拘一格,委以重任。当山东、华中两支野战军会师后,毛泽东明确指示:在陈毅领导下“大政方针共同决定”,“战役指挥交粟裕负责”。由此看出毛泽东对粟裕的器重。

       毛泽东喜欢陈赓的智勇双全、豪爽乐观。解放战争初期,陈赓率太岳纵队歼灭胡宗南王牌整编第十一旅等部五万余人,受到毛泽东的表彰。刘邓大军跃进大别山后,毛泽东又让陈赓配合刘邓大军和陈粟大军纵横驰骋于江淮大地。朝鲜战争后期,又选定陈赓担任适应现代战争需要培养技术军官的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首任院长兼政委。

       毛泽东之所以能在作战指挥上高出对手一筹,除了毛泽东高超的指挥才能等个人因素外,若从用人这一点上看,是因为毛泽东善于利用、科学指挥这样一批能征善战、智勇双全的将才。

正版资料大全

       知人之后,重要的是用人。拿破仑说过,最难的倒不是选拔人才,难点在于选拔后,怎样使用人才,即使他们的才能发挥到极致。因为发现人才,识别人才,选拔推荐人才,都是为了善用人才。

       善用人才的标准有五条:

       一是用其所长,避其所短。这是用人艺术之核心。俗话说,金无赤金,人无完人,“瓜无滚园,人无十全”。任何一个人都不可能十全十美。萧何与张良都是刘邦的谋士,他们出谋献策,帮刘邦打败项羽,但如果让他们横刀立马,统兵千万,冲锋陷阵,就不如韩信。因此,“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聪明的领导在 于扬其长,避其短。

      二是量才使用,才尽其用。饭盒用来盛饭,脸盆用来洗脸。如果调过来,作用不是不行,可能要带来很麻烦。用人也是如此。不同的工作岗位,对人才有不同的要求;不同的人,对岗位也有不同的适应性。量才用人,需要根据不同人才的素质才识,安排相应的岗位。既要防止大材小用,浪费人才,也要防止小才大 用,虚占其位,贻误事业。可见,“用人如器”。

      三是明责授权,信任人才。俗话说:“用人不疑,疑人不用”。既然你认为是人才,就要明责授权,大胆使用;不可既用又疑,授职无权。这方面,刘备是榜样。他“三顾茅庐”请出孔明后,就不顾关羽、张飞的非难,将“实权”交于孔明。结果,孔明辅佐他成就了三国鼎立的伟业。现代企业各项工作千头万绪,一个领导人不可能包办一切。一定要大胆、充分地使用人才。

      四是组合人才,聚放效应。人才不仅有一个量才使用的问题,还有一个合理组合发挥其集聚效应的问题。现实生活中常有这样的情况,就单个讲,都是人才,但如果把两个能力、经历、资历、性格、年龄相当的人放在一起,(如一个当书记,一个当经理),很容易“碰撞”“不团结”;但如果一柔一刚,一老一少, 一男一女地加以组合,结果可能就大不一样。因此,一个领导者使用人才,不仅要重视个体的素质,还要高度重视群体结构的合理化。使群体中的个体相互弥补,相 得益彰,达到“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

       五是汰劣去恶,腾笼换鸟。“人非圣贤,谁能无过”。在用人过程中,再高明的领导者也有失误的时候。这并不可怕。关键是要一旦发现庸才愚才虚占其位,就要坚决而得法地将其撤换,不能让其尸位素餐,“占着毛坑不拉屎”,阻碍人才成长通道,挫伤人才正常健康成才积极性。然而,如果在你的任期内,频繁地更换下属,问题可能就是你的了。发现庸才愚才不及时撤换,或频繁地更换下属,既影响工作与事业,又会给领导人带来负面影响,还容易起到不良的导向作用。

       了解下属的基本情况

       我们只有对下属的知识背景、专业能力、家庭情况,以及工作履历、业绩等基本情况有了比较充分地了解以后,我们才能明了他的品性、专长,才能赢得下属的信任,进一步的交流才能继续。

       汤姆·彼得斯和南希·奥斯汀在《追求卓越的激情》中有这样的一句话:“开除那个记不住自己的所有下属姓名的管理者。”也许这样的说法有些偏激,但却是非常有道理的。实际上,那些优秀的领导人对下属个人的情况都十分熟悉。

       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前高管巴巴拉·科黛不仅认识所有为她工作的员工,还知道他们丈夫或妻子的名字,还有他们的孩子的名字。她还知道谁一直身体不太好,知道该向自己的员工询问哪些情况。对于她为什么要这样做,她是这样解释的:“这在一个工作环境中是首要的。这正是人们看重的东西,是他们愿意留在这里、忠于组织、关心手头工作的原因。我觉得,它是一种特别阴柔的东西。”

       有一次,唐骏应母校邀请去北京邮电学院作演讲。当时,他谈到上海微软时,有一个学生问:“你们最年轻的经理多大?”唐骏说:“24岁差5个月,他就坐在下面,叫沈乘黄。”唐骏请沈乘黄站起来,跟大家见面。事后,沈乘黄十分感动,特意找到唐骏说:“我想你能记住我的名字、专业、毕业的学校已经了不起了,居然还记得我的生日,这太让我感动了!”

       下属为什么要信任你,是因为你记住了他,在你的心中有他的位置。我们很多的领导并不重视这一点。许多人对跟随自己多年的下属了解非常少,不清楚下属的学历和专业,也不清楚下属的年龄,以及家住哪里,甚至不清楚对方的父母是否健在,也叫不出下属妻子或丈夫的名子,有几个子女等等。这会让下属感到自己在上司的心中没有位置,也就难以把上司以及上司要求的一切放在心上。

      了解下属的愿望和动机

      我们往往以为知道了下属的基本情况就算是了解下属了,其实这只是表面现象。要想真正了解下属,还要清楚他们有什么样的愿望和动机,内心有什么样的需要,他们渴望得到的什么,他们最看重的是什么。

       詹姆斯·库泽斯和巴里·波斯纳在《信誉》中这样说到:“明显地对自己的目标、进步和利益感兴趣的领导者是没有人愿意追随的……只有当领导者真正理解和尊重,甚至拥护其追随者愿望时,才能建立起坚固的信誉基础。”

       当年,刘邦与项羽对决于垓下,刘邦多次催促韩信与彭越带兵南下,他们俩个却迟迟不动。刘邦就向张良询问:“诸侯不从约,为之奈何?”张良回答:“君王能与共天下,可立致也。”于是,刘邦采纳了张良的意见,将大片的土地封给韩信和彭越,韩、彭二人随即挥军南下,协助刘邦将项羽合围于垓下,取得了最终的胜利。如果我们说张良是一个难得的谋才,这个“难得”就在于他非常清楚他人心里想要的是什么。

       你有没有智慧,关键取决于不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而且清楚他人想要什么。下属为什么要追随你,是因为知道追随你能够满足他们自我的愿望和追求。如果你连他想要什么都不清楚,你怎么能够去领导他呢?仅仅靠空头的说教是没有用的。

      了解下属的特殊的才智

      在了解下属的经历和动机的基础上,我们还要清楚下属有什么样的特殊才智,他们擅长做什么,喜欢做什么。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发挥下属的才智,让下属成长起来。

      马库斯·白金汉和柯特·科夫曼在《首先,打破一切常规》中曾经这样谈到:“作为经理,你的工作不是教会人们某种才干,而是帮他们找到与其才干相配的职位,继而成为‘有才’的人。”

      柳传志在了解和发挥下属特殊才智方面非常有心得,像李勤、杨元庆,包括倪光南都很好地发挥了他们特有的优势和才干。善于公关的李勤进公司第一年,就赚了100多万元,占联想公司当年全年收入的三分之一。汉字信息处理研究专家倪光南研发的“联想汉卡”3年里的累计销售收入占公司全部收入的38%,利润占了45.6%。特别是对杨元庆的了解和使用,是柳传志一生的骄傲。他称杨元庆是“我生命中的一部分”。他认为杨元庆“对中国市场有深刻的了解”“对PC业务的感觉非常好,或者说极好。”杨元庆也的确没有让柳传志失望。在杨元庆的领导下,联想成功进行了Lenovo品牌的塑造,收购了IBM -PC部门,推进了联想的国际化步伐。

      你是否拥有强大的领导力,并不在于自己能做什么,而在于你的追随者能做什么。当你把优秀的下属聚拢在自己周围,并能够把他们的优势很好地挖掘出来的时候,绝对是你走向成功的时候。

正版资料大全
正版资料大全
      公元前202年正月,刘邦登基称帝,为汉高祖。此时,天下初定,各诸侯臣属,都罢兵归家。刘邦在洛阳的南宫设宴款待群臣,与臣下饮酒,纵论天下事。他让各诸侯列将们直言不讳地说出汉朝之所以能得天下,楚之所以失天下的原因。

  高起、王陵认为,刘邦能取得最终的成功,就在于他能够用功名利禄和物质刺激的办法来吸引臣子替他卖命,从而夺取天下。比如大将鲸布在由楚投汉时,刘邦对他很不客气,没有以礼相见,结果鲸布懊恼得要命,悔恨得直想自杀,认为自己选错了路。可等他到了刘邦为自己安排的住处,才惊讶的发现自己的饮食和物质待遇竟然和刘邦是一个样的,于是大喜过望,从此心甘情愿地为汉效力。这只是刘邦用人的一个方面,物质享受对于贪图物欲的人来说,的确起了很大的作用,因为他们唯利是图。可对于张良之类出身贵族的廉政好礼之士而言,却并非是灵丹妙药,因为他们不慕名利。然而,这样才华出众的人,也对刘邦忠诚不贰了,尽心尽力,甘愿为刘邦所驱使,这依靠的就主要是刘邦知人善用的驭臣术了。

  刘邦的驭臣之术,首要的就是联系乡情姻亲,建立同乡为主的骨干队伍。刘邦所信赖的心腹,主要是他从沛县起事时就一直追随在他左右的萧何、曹参、樊哙、夏侯婴、审食其和王陵等人,以及吕雉的兄弟子侄们。这些人到处宣扬说刘邦是赤帝之子,他斩白蛇起事是天意,再加上吕雉放言,说刘邦居住的地方常有云气缭绕,这深深地影响了沛县地区的父老乡亲,所以萧何等人都死心塌地地为刘邦所支使,赴汤蹈火也万死不辞。比如,刘邦在征战中,几次将自己的亲生孩子都扔下不管,却被从刘邦起事之日起就一直为他驾车的夏侯婴冒死救下了。又比如樊哙,在鸿门宴中,千钧一发之际,怒斥项羽,保护刘邦从虎口逃脱,也表现了自己舍生忘死,力保刘邦的精神。这些人,是刘邦的左膀右臂,是刘邦最为倚仗的得力助手,他们也是汉朝的开国元勋,是创建和巩固刘氏汉室江山的中坚力量。

  刘邦驭臣之术的第二条,就是善于扬长避短,各尽其能。刘邦登基后,就论功行赏。然而群臣争功,一年多的时间仍不能决定。刘邦认为萧何的功劳最大,封他为侯,可武将们纷纷认为自己是最大的功臣,为刘邦披坚执锐,出生入死,却不如萧何这种只会动嘴皮子的人功劳大,他们认为萧何只是文人,未上过战场,只会舞文弄墨,没有汗马功劳,很不服气。此时,刘邦比喻说,打猎时追杀走兽的是猎狗,可发现走兽行迹,指示走兽之处的却是猎人。现今的各位武将,都是只会追杀走兽,所以是猎狗的功劳;而萧何,是发号施令,善于发现敌情的猎人的功劳。群臣听了刘邦这样的话,就不再争论了。从这件事上,我们可以看出,刘邦对待智谋之士,和对待赳赳武夫,是有很大的不同的。他尊重真正有才能有实学的人,比如他封韩信为大将军,并且封其为齐王。对待张良,用对待军师的礼仪,言听计从。刘邦任用陈平时,不为谗言所动。因为这些人所建立的,正是万世不朽的功劳。而对于行伍出身的功臣武将们,刘邦则尽最大可能满足他们的物质利益需求,使他们甘愿为自己效匹夫之勇,因为这些武将们,攻城略地,驰聘杀场,只不过是一时之事罢了。

  刘邦驭臣之术的第三点,就是他自己总揽全局,善于布局,用人不疑。比如有一次,刘邦和大将军韩信评论诸将们的能力。刘邦询问韩信,自己能带多少兵,韩信说不过十万,而认为自己带兵的能力是多多益善。刘邦心中妒恨地说,既然你带兵多多益善,你又为什么被我擒拿住的原因。韩信回说,陛下靠的是君权天授,不是人力所能及也。“君权天授”当然是迷信的说法,是吹捧之词,可刘邦善于驾驭将帅,自己可以独揽大权,分散小权,他用人不疑,能得到将士们拼死拼活的卖命却是事实。

  在楚汉对峙阶段时,韩信拥兵数十万,举足轻重,可以说,他的向背决定着刘邦和项羽之间的胜负形势。当项羽派人去说服韩信背汉连楚,三分天下鼎足而立时,韩信拒绝了,他说:“当初我投靠项王的时候,项王不过让我做了一个郎中的小官,位卑言轻,我的计策项王从来没有听从过;所以,后来我离开了楚国,投入了汉王的军中。而汉王授给我上将军印,把数万军队都交给我指挥,还解下自己身上的衣服给我,把自己面前的食物拿给我吃,又对我言听计从,所以我才能有今天这样的成就。汉王那么相信我,我要是背叛他,就是不义的,我就是死也不能这么做。”从韩信的这些话中,我们很能看出刘邦取信于人,从善如流、知人善用的特点。

  刘邦的知人善用,还可以从他的临终遗言中窥探。他在临终遗言中说曹参、王陵、陈平和周勃是理想的治国人选。这也展示了他具有帝王的胸襟和驾驭臣子的才能,这确实比项羽高明很多。所以,刘邦能战胜众多的敌人,最终夺得了天下。

正版资料大全
正版资料大全

 唐朝太宗开拓出“贞观之治”太平盛世,出在于胸襟宽广,知人善用。

     唐太宗同房玄龄研究国事的时候,房玄龄总是能够提出精辟的意见和具体的办法,但是往往不能作决定。这时候,唐太宗就必须把杜如晦请来。而杜如晦一来,将问题略加分析,就立刻肯定了房玄龄的意见和办法。房、杜二人,就是这样一个善于出计谋,一个善于作决断,所以叫做“房谋杜断”,形容他们各具专长而又各有特色。

          魏征犯颜直谏

          长乐公主李丽质因为长孙皇后所生,李世民对她特别钟爱,将她许配给长孙无忌之子长孙冲。贞观六年(旧唐书魏徵传为贞观五年)开始准备嫁妆,唐李世民对众臣说“长乐公主,皇后所生,朕及皇后并所钟爱。今将出降,礼数欲有所加”。

        大臣纷纷表示“陛下所爱,欲少加之”,于是进言请求双倍于永嘉长公主,李世民欣然同意。然而魏徵对此表示反对。因为永嘉公主乃是长乐公主的姑姑,此举逾越了礼制。李世民回宫把此事告诉了长孙皇后。长孙皇后得知此事后感叹魏徵能“引礼义抑人主之情”,并对他大加赞赏。特地派人前去赏赐给魏徵绢四百匹、钱四百缗,并传口讯说:“听闻你正直,现在见识到了,希望你一直保持,不要改变”。

        李世民即帝位不久,按秦王府文学馆的模式,新设弘文馆,进一步储备天下文才。李世民知人善任,用人唯贤,不问出身,初期延揽房玄龄、杜如晦,后期任用长孙无忌、杨师道、褚遂良等,皆为忠直廉洁之士;其他如李勣、李靖等,亦为一代名将。此外,李世民亦不计前嫌,重用建成旧部魏徵、王圭,降将尉迟恭、秦琼等,人才济济。又命高士廉、令狐德棻等人重修《氏族志》,着重立德﹑立言﹑立功,以功臣代替世胄;又通过科举,吸纳有才干的庶族士人,用科举代替门第。从而,寒门子弟入仕机会大增,为政坛带来新血脉新气象。此外,更接纳封德彝之议,命宗室出任官吏,以革除其坐享富贵的恶习,极大地调动了众士族与庶族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才开创出太平盛世,永垂青史。

正版资料大全
正版资料大全